VR和AR技术还处于“试水”阶段,真正的超重量级应用并未出现,离向大众普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。在对VR和AR的炒作声浪之中,资本方和消费者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,创业团队同样要摒弃“圈钱就走”的心态,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
先是淘宝一则“BUY+”宣传视频刷爆了朋友圈,带上VR头盔就能走遍世界虚拟购物,随后又传来谷歌相比VR(虚拟现实)更看好AR(增强现实)的消息,谷歌认为AR从长远来看拥有更大的获利机会。最近,脸谱掌门人扎克伯格也表示VR和AR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互联网巨头们相继表态,让人感到“R”时代似乎已近在眼前。果真如此吗?
不管VR还是AR,都依然要靠眼镜或者头盔这样的辅助设备。以VR为例,尽管消费级的VR设备在今年上半年频繁面世,但价格仍集中在100美元以上,而包括谷歌纸板眼镜在内的超低价VR设备在体验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。仅有辅助设备还不够,由于VR要调用大量的运算资源,对连接VR设备的终端,如手机、电脑或者游戏主机,也提出了相当高的配置要求。拿VR巨头Oculus的虚拟现实头盔来看,全球只有4%的电脑能在配置上达标。这样的问题在AR领域同时存在。
这就意味着,目前阶段,受限于硬件覆盖面不足,VR和AR技术还处于“试水”阶段,虽然有基于种种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尝试,但真正的超重量级应用并未出现,离向大众普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。更重要的是,受限于产业规模,包括技术标准,开放接口乃至操作方式等诸多生态链上的关键节点,互联网巨头们还未取得共识,产业依然处在“跑马圈地”的时期。在这样的形势之下,热炒“R”概念,不禁让人喜忧参半。
一方面,针对消费端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,比如消费互联网领域的移动购物、O2O等,都需要不断刷新消费者的观念,建立他们新的消费习惯,VR和AR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。除了巨头们的频繁表态,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,国内外多家厂商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商业体验设备的开发,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提升公众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热炒“R”时代自然有利于下一步的技术演进和推广。
另一方面,如果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,人们不由得捏一把冷汗。大量资金正在进入VR和AR概念的创业团队,仅2015年融资总额就超过10亿元,而VR和AR板块在二级市场也持续走强,但大多数团队拿出的设备、服务和内容,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体验实感来看难言“达标”。有资深业内人士坦言,以国内专业3D美术人才数量来看,甚至难以支撑目前一半的VR团队。和曾经的团购、O2O一样,如今VR和AR领域也是虚火颇旺。盲目投资的后果,容易一哄而上也容易一哄而下,让真正在技术和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的团队日后面临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困境。对消费端来讲,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、服务和内容无法达到心理预期,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让消费者失去尝试新技术的动力。